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范读引路 学生品味悟理


2018-11-25 14:40:58      点击: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日益普及,语文老师更多的是借助视听设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忽视了老师自身的朗读的示范作用,有日渐弱化范读的趋势。

就语文文本而言,精彩段落中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要通过朗读;谐音押韵、平仄变化、音律婉转,整句散句错落有致,这些声音,使学生感到悦耳。优美的文字,诉诸视觉,自然要通过默读;溢于字面的形象,标点符号的画龙点睛,这些特征,使学生娱目。匠心独具的运用,突破常规的句式搭配,详略的安排,精妙的修辞,诉诸知觉,自然要通过精读;这些言语的组织功能,又会使学生感到赏心、激趣、动情,情不自禁或放声诵读,或低声细读,或蹙眉沉思,或相互争论,不一而足。

基于此,从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本人认为应该加强教师范读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应得到充分凸现,具体落实在范读引路上,不能过分或完全依赖其它的教学媒体,而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情感氛围之外。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加上恰到好处的比较分析,把学生引入品读的情感天地,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与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或狂轰滥炸式的朗读相比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正音范读,疏通文意。教师在聆听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能直接了解学生错读、漏读等情况,相比于借助媒体朗读正音正字,教师范读更具灵活性和现场感,通过自身的范读更能有针对性地正音正字。特别是文言文、说明文,受文章体裁的限制,语言比较直白理性,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范读才能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集中注意力,疏通、理解文意。

2、情感范读,激趣怡情。教师不能置身于课堂情感氛围之外,老师范读课文就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对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现在许多教师似乎觉得很累,不再范读了,而把它交给录音和个别同学,这虽然很有必要,并可减轻老师的劳动量,但还是不能取代老师的范读的作用,教师入情入理的朗读是教师与文本、学生沟通、交流的教学活动。好的朗读又叫“美读”,它既是形与声的统一,又是文章意趣、情趣和文辞美的外显。在讲课之前,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一下课文,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知道老师对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和大致内容,初步认知本文的词句、段落、篇章,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 

3、对比范读,品味悟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对比范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范读《月光曲》中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段话:前半部分因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屋内,像隔着一层薄的纱,特别柔和安静…所以朗诵时比较轻柔,随着月亮的升起,贝多芬越来越激动,节奏越来越快,我的朗读也越来越高昂…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品味出意境,再次朗读时,融合的自己的体会,朗读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言语材料入手,结合题旨情境,广泛联系,合理想象,通过对语感材料进行增、减、删、改去比较品味,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悟得妙处,把握言语表意的规律。在这种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形成和巩固语感。

 

版权所有 @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鄂ICP备20004115号 鄂公网安备 42100102000001号

招生办公室电话:0716-8335858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干渠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