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行动研究


2020-5-22 9:57:01      点击: 
 

 摘要:目前的趋势下,教育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正在或者即将引入对应的信息化系统或者手段,教育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日益增强。其次,将来大数据平台的效用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围绕教育信息化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微课

引言:

众所周知,信息化之于社会各领域最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超快的反应速度,同时还有着极低的差错发生率,大大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并改进各环节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通常在节约人力资源的情况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技术目前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在很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的发展。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一、整合信息,优化资源,数据共享。

  能顺利展开教学的关键前提是备好一堂课,以前老师们可能需要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去解读教材文本,绞尽脑汁的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各地不乏优秀教师揣摩出了自己教学路上的“康庄大道”。但是这样的经历与经验旁人若要学习借鉴是十分不易的。而在现在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下,很多教学资料均已实现了网上共享,并且指出云端存储和快速检索,包括课件、讲义、辅导资料以及作业都能实现网络共享,许多踏上岗位的老师通过领悟前辈们的经验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均衡化进程很慢,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过于集中以及山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两个方面。目前的趋势下,教育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正在或者即将引入对应的信息化系统或者手段,教育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程度的实现了教材的新编统编,并且能通过微课录制的方式将许多更新的教学理念快速准确的的传达出去。

  其次,将来大数据平台的效用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围绕教育信息化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在课件以及教案统一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影像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将各个学校各个教室的每一节课都实现同步化上传至大数据云端,然后各个地区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视频直播或者回看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全过程。事实上,类似“一师一优课”这样的活动已经就具备这样的前瞻性了。现在也有许多教育平台在整合优质资源,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到微课的录制中,这是一个大的趋势。甚至未来我们还可以引入VR技术等,实现跨地区的虚拟现实参与式听课,相信这样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对于彻底消灭教育资源不均衡化将会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在连续两年任教低年级语文期间,我发现生动的一堂课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在最后巩固练习环节也可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2、以学生为主题,展开生动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是否做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

  就是语文老师也经常会有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的时候。并且要让学生们对一个新知识领悟接受并熟练运用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语文教材中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素养、中华文化的培养。比如在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我们将这个汉字的前身一一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等等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会对其来源、字理都了然于心,并且会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习有趣的童话、优美的诗歌等,都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去诠释时,学生就会感觉到课堂真正是知识的快乐海洋。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

  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绝不仅仅是靠课堂4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以上学校,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占40-60%(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加大),初中占85-90%。这些数据来自几所学校,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说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是会上网的。但是遗憾的是上网的学生几乎100%不是为学习,所以现在有个现象:家长一听到学生上网,坚决反对。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正确的引领。因此,我们现在会通过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能够与教师一起在这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又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

  现在是老师和家长都比较焦虑的时代,QQ、微信、微博、每天都在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就也运用了一些辅助性的软件对家长进行引导,并且将学生上学期间的部分表现进行反馈,家长无非求的是老师的用心。其实许多网上的沟通平台也是在给我们老师的工作留下痕迹,这也是另一片辛勤耕耘的园地。

结束语: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听到的不可能都是赞美声,同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一些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真正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胡运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2).

[2]加速信息化教育进程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刘汝祥,2008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3]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11.聂志成.

  [4]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机制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1.张建武.张榕玲.赵国庆.

 

版权所有 @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鄂ICP备20004115号 鄂公网安备 42100102000001号

招生办公室电话:0716-8335858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干渠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