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行动研究


2020-5-21 16:09:00      点击: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中心在于“信息化进课堂”。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60年代提出来的。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由此可见,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课堂计算机化程度也是衡量教育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需要在校园进行大力推广,教育人士能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信息化的身影能够在课堂上广泛呈现,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教育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但是,教育信息化如何进入课堂、融入课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线教师不断进行行动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二、案例描述

  作为一名九零后教师,很幸运的亲身实践过传统课堂和信息化课堂。

1、信息化课堂

片段一:

教师:“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同学们,你们谁能猜出这谜语说的是谁呢?”(教师打开电子课件,展示课件第一页的谜语。)

学生:“雨。”(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道。)

教师:“对啦!你们可太厉害啦!这个谜语说的就是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雨呢?”(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几幅图片,有大雨、小雨。)

学生1:“我见过哗啦啦的大雨!”

学生2:“我见过一些小小的雨!”

(学生看着图片回答多样。)

教师:“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既有毛毛细雨,也有倾盆大雨!你瞧,雨点儿们从天上飘落下来啦。”(教师在课件中展示毛毛细雨的动图。在白板上书写课题:雨点儿。)

教师:“有没有同学会念雨点儿的名字呀?”(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雨点儿文字,把儿字标红。)

学生1:“雨点,儿。”

学生2:“雨点儿。”

教师:“大家觉得,哪一位同学念得更正确?”

学生3:“第二位同学!”

教师:“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儿化音。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用到儿化音的还有哪些,请同学们参照雨点儿的读法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其他带有儿话音的词语在电子课件上。并附上图片:如小孩儿。)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见一见雨点儿的生字伙伴们,看看大家认不认识它们呢?”(在电子课件上展示课后生字词,然后出示动图小青蛙找朋友,请同学分别念出跳出的每一组生字动图,看一看谁会念的更多。)

  学生:“雨点儿、数不清、云彩......”(同学们看着电子课件上的动图目不转睛,回答积极性非常高。)

片段二:

  教师:“听读课文,给课文标注自然段。看一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啊?”  (播放网络上优质朗读音频,并在课件上展示课文文本,文本与语文书文本排版等一致。)

  学生1:“4个!”

  学生2:“5个!”

  教师:“同学们的结论出现分歧了呢。来!拿上笔,一起看电子屏,跟老师一起分一分自然段。”(在课件中课文文本上依次标上正确的自然段。)

(学生根据电子屏的展示,迅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改正错误。)

片段三:

  教师:“有谁知道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从哪里来的?”

  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

  教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云彩呢,是彩色的吗?”(教师出示乌云图片。)

  学生:“不是,是黑色的云。”

  教师:“对,雨点儿们是从乌黑的乌云里飘落下来的。你们能数清来了几位雨点儿呢?”(教师出示乌云下动态的密密麻麻的小雨点儿。)

  学生:“数不清啊!”

  教师:“嗯,太多了,怎么数也数不清。生活中还有什么数不清呢?”

  学生1:“数不清的星星。”

学生2:“数不清的大米。”

学生3:“数不清的雪花。”

学生4:“数不清的落叶。”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那么数不清的树叶是怎么从空中落到地面的呢?”(教师在课件中出示树叶飘落的动图。)

学生:“我知道!飘下来的!”(学生在出示动图前疑惑的表情到出示动图后眼神发亮的表情尽收教师眼底。)

片段四: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小视频,找一找视频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分别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展示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话的动画。)

  学生1:“动画里有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

  教师:“你想来扮演谁呢?”

  学生1:“我想做大雨点儿。”

  学生2:“我来做小雨点儿。”(学生能根据动画很快找准角色,分清楚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说了些什么。)

片段五:

  教师:“我们可以看出雨娃娃去的那些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教师在电子课件中出示对比图:沙漠和草原、枯萎的植物和盛开着花朵的植物。)

  (学生们眼睛一眨不眨的瞪着电子屏,嘴大张着,从中流露出无比惊讶之情。)

片段六:

  教师:“请同学们把食指拿出来,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生字。”(教师在电子课件上播放带有田字格的生字笔画动图,学生跟着动图和老师一起写,并且跟着老师一起念笔画名称,数一数笔画数。)

  (学生都很投入,积极性很高。)

  教师:“好了,我们来动手在书上写一写,看一看谁写得最标准。”

  (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动图一笔一划的写着,很是投入。)

  (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观察,发现看着动图写,大部分学生都写正确了笔顺,并且写得也方方正正。)

2、传统课堂

  教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页,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1:“10个。”

  学生2:“9个。”

  学生3:“......11个?”

(学生的回答有许多分歧。有的学生产生了疑惑,对自己不自信起来。)

教师:“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哪位同学回答正确呢?看到题目下面第一排字,‘一天,爸爸......’这是第一自然段,来,标上数字1。接着看到第二排字‘爸爸,什么......’这是第二自然段,来表上数字2......

学生1:“老师,我没找到。”(有的同学神情焦急,有点跟不上了教师的步伐。教师停下来引导、等待。)

(期间,这种情况出现了多次,教师在边引导边观察同学做笔记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有标错的地方而不自知,有的同学标注跳段,等等,问题出现了许多。更甚者,有的学生云游在意识世界中,眼神凝固,有的学生在书上画起了画,并未听老师说话。)

教师:“好的,最后看到倒数第二排字,‘爸爸,这糕的确......’这是第十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标注上数字11。大家都标注好了吗?”(教师内心也比较忐忑。)

学生:“标---了。”(学生回答不够自信,声音偏弱,有气无力。)

三、案例诠释

  就现阶段经验总结而言,传统课堂更偏向于倚重实物,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趋于死板。同时,传统课堂人员较多且依赖于实物直观,导致有的学生无法第一时间与教师同步,思维跟不上节奏,就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反观信息化课堂,灵活多变,学生学习不再拘泥于与文字游戏,不仅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仿若《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产生共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查漏补缺,自我优化与进阶。

四、案例拓展

  蒙特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也就反映出了相较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如果孩子是一汪潭,教育不在于让潭蓄满水,而在于投下石子激起涟漪。因此,教育教学这首歌势必要与教育信息化这支乐曲相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

 

 

版权所有 @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鄂ICP备20004115号 鄂公网安备 42100102000001号

招生办公室电话:0716-8335858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干渠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