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收藏 今天是
 
 

 

教学管理 - 教师论文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行动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行动研究

 


文章作者:祝驰  点击数:5901 更新时间:2020-05-22 10:54:18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已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科技层面支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善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德育观,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教师的教育及学生的德育建设提供更好的媒介,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传统优质的课程体系及德育建设逐步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融合 课堂教学   德育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已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科技层面支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善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德育观,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教师的教育及学生的德育建设提供更好的媒介,使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传统优质的课程体系及德育建设逐步融合。因此教育部等九部门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方式及具体实施等方面来阐述本人对教育信息技术与既教育又教学的有效融合的行动的相关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只能说明教师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实惠,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及逐步融合传统德育工作的乐趣。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上的一大阻力。

何克抗教授曾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只是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不完全性,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单一学习的认知工具与传统板书类课堂(你讲我听)教学的改良工具,并未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融合到本科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类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重新整理,达到相互融合的阶段,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本质性改革,激发学生对于空洞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如若无法从情感上改变对信息化的认知,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础便不具备,无法真正落实,完成师生蜕变。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方式

单纯的生搬硬套,并不足以论证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将“教与学”变成了“教与教”、“学与学”,学生依然以完成教师分配内容为己任,没有钻研的兴趣或时间。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段式”:课前,课中和课后。基本可以理解为教师方面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层面的: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等。经由本人浅薄的教育经验来归纳,暂且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归为以下几点: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的增容不增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育教学课程提供空间认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拓宽视野。

 1、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的增容不增时

在普通课堂教学中,短短40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大量课堂学习的时间,如不板书只做口头描述,则往往会因个体表述差异导致学生听不明白。对比之下,若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多出来的本应是板书的时间更是可以拿来拓宽相应知识面,由面及点的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达到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出来的宽裕时间让学生可以去讨论交流所学知识点或对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出发进行实验设计。改变传统课堂记笔记尚且来不及的窘境,让学生可以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不至于使课堂变为老师的独角戏,使学生从“倾听者”,变成“参与者”、“思考者”。单从这点对比来说,“彩色”的信息技术运用与“黑白”的板书教学,“彩色”的课堂更具“诱惑力”。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育教学课程提供空间认知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为课堂教学提供动态教材,这其实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物理上的一些动态知识点时,往往相对棘手,只能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加上黑板作图,也就是所谓的动态的物理现象只能通过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和空间理念。如在讲解”参照物”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对于相对静止的概念很模糊,只能通过脑中幻想来完成相对静止的概念,于是我用课件向学生演示二战时期空手抓子弹的动画,并与原地不动接子弹的动画相比较,使抽象的运动概念清晰起来,学生清楚地看到如何抓,为什么能抓,缩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为学生在“兴趣中”具体了解对应知识点架起了桥梁,为后续物理教学搭建了空间思维基础,也可以成为理科思维能力。

3、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拓宽视野

在现如今的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早已不再是获得相关知识的唯一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的相关网站获取知识,通过互发邮件、微信、QQ等形式进行学习问题的讨论已不足为奇,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姿态,完美完成由知识的传道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这一身份的转变。如教学《物态变化》时,我就曾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相关物理现象(小到冰汽水,大到晾衣服),并鼓励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释自己的做法和观点,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古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指导学生如何与“牛顿一起吃苹果 ”,又怎样去阿基米德的浴桶中“泡澡”。

所谓教育教学,前面粗略谈了一下我对教学的见解,那么对教育的影响又有哪些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就是一个长久的问题,育之一字比较模糊,但却非常重要,看似无法掌握,却是德育建设的重点,“成材必先成人”也是当前要抓的重点工作没有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德育工作,便是我后续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新德育观念,构建网络德育

网络作为媒体的重要载体正以时效性、便利性、方便性的传递文化方式不仅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也改变着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网络在给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良影响。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三观,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不良网上世界”,使得以网络传播的媒体对传统德育的观念和内容,提出了富有“历史性”的挑战。因此对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衍生出了新的挑战,构建网络德育也成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避免假大空;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开放性与交互性、趣味性与隐匿性、预见性与能动性等特点。学校作为育人根本之地,要对学生的三观建设给出大纲,对于网上的不正言论和歪风邪气要有自己的一套纠错方法,例如对学生的网上教育实行一生一账号,规范管理学生的上网途径,对于不正之风要坚定态度,定时召开相关的主题校会、班会、家长会,三会合一。以校为集体,班为团队,组为单位,使学生在网络道德构建上不走歪路。

二、建立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

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可与传统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在网络德育基地建设中可酌情开设 “大好河山”“不忘历史” “模范力量”“我爱我家”等栏目。

“大好河山”——将中国版图重新描点绘制,让学生在地图上轻轻一点,2595A景区将尽收眼底,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各色各样的爱国主义影片从近代到战争时期再到古代将我们带入那些或战火纷飞、或热血豪情、或义薄云天的峥嵘岁月。

“不忘历史”—— 百年中国历史的再现,系列的音频、视频让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各种重大纪念日的图片展,活生生的再现血雨腥风的场景,为革命先烈默哀,为新中国的诞生心存感激。

“模范力量”——爱国人物、道德模范的事迹图片网上展读,让我们了解从建党起直至现今的名人、伟人。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大到国家、小至身边的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我爱我家”——从楚国筚路蓝缕开始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风云、鱼米之乡、平原战役等,最后立足现如今的工业兴市,展望未来,深入全面的了解发展中的充满魅力的荆州。

在每个栏目中都设置有互动的平台,来访者通过发贴子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健康的网络世界中,一边感受网络魅力,一边丰富自己的内涵,发挥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三、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联合性组织。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条件制约,可操作性不强,效果并不显著。现如今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互动网络的构建成为德育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政府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可以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平台中,让家长及时且充分的了解学校动态;为家长提供了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并以“家校论坛”或相关栏目为阵地,为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亦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育管理建议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让他们能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基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开放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留言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立足于根本。

四、开展网络心理辅导 ,为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导航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实时性优势、信息的能动性与丰富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道路,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或态度提意见;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可根据当天发现的学生的特点,及时地发给学生一些留言,指出他们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然后,对心理辅导对象,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借助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及时克服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性、上瘾综合症等;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因人际不良交往带来的心理弊端;指导学生克服因过度的自我顷向或不良的个性认知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是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必然发展趋势的一点浅析。真正做到教学上的寓教于乐、教育上的严格把控、教育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带来弊端时对受众群体及家人的及时疏导、长远发展,才能从根本意义上使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利大于弊。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牢记了“教育教学”的使命,才能在信息技术化必然性的前提下,做到融合而不人云亦云、契合而不随波逐流,真正完成“不忘初心”建设。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电教馆。章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思考》的报告

2、章剑卫。 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 浙江教学研究, 2000, (2).

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

4、张苒。《教育界·中旬》2015年第4

5、学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201212期,《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

6、学术期刊《发现(教育版)》20167期,《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7、学术期刊《湖南中学教育·教育前沿》20092期,《浅析网络对我校德育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8、学术期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5期,《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9、学术期刊《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1期,《网络德育——德育现代化之必然》

责任编辑:杨敏
$$列表$$

版权所有 @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鄂ICP备20004115号-1

招生办公室电话:0716-8335858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干渠路100号